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 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法治聚焦)_全球资讯

发布时间:2023-05-24 11:18:26 来源:人民日报

最高法发布能动司法(执行)典型案例


(资料图)

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 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法治聚焦)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人民法院能动司法(执行)典型案例,最高法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在发布会上表示,在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能动执行,将党中央关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善意文明执行,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人的影响

近年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全国法院执结917万余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金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尽可能采取‘活封活扣’,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人的影响。”黄文俊介绍,在具体执行中,要在不影响债权实现、不构成财产价值明显贬损前提下,对能“活封”的财产,不进行“死封”,使查封财产物尽其用,社会流通不因执行受阻。

例如,在陈某某与某公司财产保全案中,执行法院探索对被冻结基本账户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关键账户的解冻、置换、归集,为企业资金账户松绑,平衡了财产保全案件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某药业公司系列欠款纠纷执行案中,面对被执行企业资金断流拖欠众多供货商货款的情况,执行法院引入“临时管理人”机制,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实现了生产不停工、企业不破产、工人不下岗。

在有效防止乱执行方面,今年最高法将推进失信、限消、拒执罪等司法解释的修订,出台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的司法政策文件,配合强制执行法立法程序,织密制度铁笼。执行系统内,将坚定不移地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建立“零报告负面清单”,对违反规定未报告人员严肃追查。同时,开展专项督导,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队伍建设、消极执行、错误执行等问题。执行系统外,将更加主动接受纪检监察专项督察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新闻媒体等各种监督,主动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打造立体化执行监督体系。

提升执行查控能力,深入开展联合信用惩戒,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是每个人的法定义务。但有的失信被执行人明明有钱,却通过假离婚、关联交易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导致“无钱”可执行。对此,最高法执行局副局长王富博表示,以各种方式规避、逃避、抗拒执行的失信被执行人,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重点打击的对象。

“打击规避执行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执行工作能力的提升。其中,首要的就是提升执行查控能力,进一步拓宽网络查控系统功能和覆盖范围。”王富博说,目前已建成以最高法“总对总”为主、以地方法院“点对点”为辅的网络查控系统,该系统已经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可以查询存款、车辆等16类25项信息,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和相关信息的有效覆盖,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有力维护了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联合信用惩戒,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与国家发改委等60家单位签署文件,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采取11类37个大项150项惩戒措施,彰显了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真正实现了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效果,有力助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王富博介绍,截至2023年4月初,有1144万余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了义务。

近年来,人民法院联合公安、检察院等政法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联合开展集中惩治拒执罪专项行动、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畅通公诉和自诉渠道,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等,建立常态化打击拒执犯罪工作机制,保持打击拒执罪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探索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让逃避执行行为无处遁形。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发“E链云镜”智能分析系统,搭建“静态数据+动态行为”分析模型,整合被执行人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大额消费、网络活动轨迹、信用等级评估等动态数据,构建被执行人履行能力5级评价体系,一键生成被执行人履行能力报告,让失信被执行人原形毕露。

例如,在冯某欠付某公司5416元贷款案中,冯某自称失业在家、无力偿还,但系统分析发现其同期网络消费支出近4万元,其中“直播打赏”超1万元,系统自动评定其完全具备履行能力。

适时出台新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意见,加大联合打击力度

现实生活中,一些被限制消费的被执行人利用漏洞,找“黄牛”买票,乘坐飞机、高铁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规避执行行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逃避执行、规避执行、妨害执行等拒不执行行为,严重侵害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和社会诚信,是切实解决执行难道路上的‘拦路虎’,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最高法执行局副局长毛立华介绍,人民法院对此一直保持高压态势,2021年第一季度上海法院开展“织网行动”专项执行活动,重拳打击失信被执行人通过“黄牛”规避限制高消费令行为。上海宝山区公安机关共抓获“黄牛”11人,对规避限高措施的违法行为形成有力打击和震慑。

记者了解到,近期,最高法计划将被执行人违反限制高消费规定乘坐飞机高铁的名单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结合调查结果和案件实际情况,依法依规开展打击行动,包括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直至追究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刑事责任。同时,对“黄牛”顺藤摸瓜、露头就打,依法依规开展打击。

罚款、拘留、追究刑事责任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惩戒体系,对不同情节的拒执行为施以相应惩戒,体现强制执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特点。毛立华说,“特别提醒有钱不还的被执行人,切莫自作聪明、切莫以身试法。”

据介绍,2022年,人民法院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3198人。下一步,最高法将适时出台新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意见,发布一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典型案例,联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公检法机关依法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凝聚依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强大合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上一篇:【报资讯】世乒赛:王曼昱亮相女单赛场 一日双赛均取胜

下一篇:最后一页